首页 图书 美文 故事 作文 树洞
全部 情感文章 经典文案 心情日记 散文精选 写日记 情感故事 文案 好词好句

关于元宵节的经典散文

日渐沉迷男色
发表于 2023-03-27 13:17

关于元宵节的经典散文(必读6篇)

家乡的元宵节

文/杨小华

元宵节是中国春节后的一个重要节日,在各地有吃元宵、赏花灯、舞龙等习俗,最典型的就是吃元宵了。元宵即"汤圆",它是以白糖、芝麻、豆沙等为馅,用湿糯米粉搓成圆形,水煮而食,其味道香甜可口。可我却吃不惯,主要是太甜太腻,还不易消化。

在我的家乡,元宵节吃的不是汤圆,而是一种叫"团子"的食物。"团子"的"团"字,是家乡人根据它的形状这样叫的。我查了一下字典,有一个米字旁的"团"字,简化后也是这个"团"字,故本人索性将其称为"团子".团子是这样制作的:将淘洗过的大米磨成粉,和上一点水在锅里炒至半熟放置一旁,将腊肉、莲藕、胡萝卜等切丁炒熟了做成馅,然后把调好的米粉揉成橘子大小的圆球形,在中间捏一个窝放进馅料,再又将其揉搓成雪白光滑的圆球形,上蒸笼蒸熟即可。团子不甜不腻,口感很好,既能吃饱,同样和汤圆一样也象征着团圆和美满。

我的家乡在农村,元宵节这天,各家各户的女主人吃过早饭后,就会用水泡一些大米,等水浸透大米后将其捞起,铺开放在通风或向阳处晾干,再用石磨磨成粉。过不了一会儿,出嫁的闺女和女婿,以及儿子儿媳都已带上孩子过来了,这个家将不再安静。孩子们在各家院子里燃放着鞭炮,嬉戏打闹。女人们则走进厨房帮老人炒米粉、炒馅儿、包团子,并将过年吃剩的腊肉腊鱼拿出来,洗净剁好。能干点的女儿或儿媳这天还将亲自掌勺,除煎、卤、烹、炸外,在蒸团子时还会蒸一些新鲜的鱼肉和时令蔬菜。男人们就很悠闲了,或聚在一起抽烟,或相互说着今年的"财喜"(即过年打牌输赢情况)。整个院子都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太阳还未偏西,厨房就飘出了蒸笼里那特有的香味。在女人们的招呼下,男人们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一盘盘冒着热气的菜就端上了桌。最诱人的还是那一个个雪白的,圆圆的,拳头大小冒着热气的团子。三两个团子放在碗里,煞是可爱。一家人围坐一起,男人们推杯换盏,豪情壮语。此时的话题已撇开"财喜",鼓吹最多的是自己今年的发财计划。女人们则一边吃团子,一边照顾自家孩子,偶尔也会插上两句,见自家男人醉话连篇时,也会忍不住嗔怪几句。

稍微大点的孩子,直接抓着一个团子一边吃,一边围着桌子嬉戏打闹。一不小心,团子掉在地上,滴溜溜地滚出老远,还未等他反应过来,早已被等候一旁的鸡鸭一拥而上,啄了个精光。等到太阳落山了,男人们的脸红了,女人们笑了,孩子们吃饱了、玩累了,整个乡村也醉了。

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但一家人会团聚一起,喝酒、吃团子、聊家常,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庆祝这传统节日,尽享天伦之乐,共享团圆之福。所以,出门这么多年,每当提起元宵节,我的心头掠过的依然是在家乡过元宵节的情景,那一张张熟悉而亲切的脸庞,一幕幕热闹而温馨的画面,总是在我的脑子里挥之不去。

元宵节

文/余运桥

每到元宵节,娘总要做一些热粑团子。那真是一道美食,半湿不干的米粉包住一些野地米菜,放在蒸笼里蒸熟,散发着扑鼻的香味。家乡盛产稻米,老家人就地取材,无意间就做成了这样一道美味佳肴。我离开故乡二十五年,在异地过了二十五个元宵节,节日餐即使再丰盛,也抵不过那热气腾腾的热粑团子。幼时家穷,上顿不接下顿,能吃饱饭就不错了。但娘一到元宵节,总要变戏法似地做上几个又白又胖的热粑团子让我们解馋。现在回想起来,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奢侈啊!

如今又遇元宵节,我忍不住打电话给娘,问她做了热粑团子没有?娘笑笑说,你还在想那个东西!今年没有准备米粉,没有做。我不禁怅然,随后又释然了。热粑团子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许就是穷的象征,如今已是21世纪了,有些陈旧的东西也该扔扔了!但我却扔不掉,那段岁月挥之不去,深深地铭刻在脑海里,总是那么任性撩人。我曾经揣着热粑团子上学,一个上午冷却下来后的冰冷坚硬,那一顿顿中午饭至今嚼起来还是那么香甜味美。我曾经提着热粑团子跟着父亲、娘,还有姐姐们下地劳动,就着沟渠里的水解决一顿温饱,滋味咸涩却是多么的自由惬意!然而现在这一切竟然都没有了!

这个元宵节,我只能守着电脑编一些莫名其妙的文字,忙碌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会议,应付着一些半真半假的人事,说着一些言不由衷的话语,下班后还要赶一顿伤肝闹胃的宴席,又如何抵得上热粑团子时的岁月那般纯粹真诚?!这不是矫情,时间老人已容不得我去矫情。每每我就想,一家人围坐在一张四方桌上,哪怕是蹲在瓦屋前抑或是坐在屋前的石凳上,大口大口嚼着热粑团子,甚至来不及眺望远处裸露的田野、歪斜的老楝树、弯曲的小河……那种真挚的温馨从心底油然升起,好不令人心往神驰!

七十七岁的娘和父亲真的老了,他们已经没有劳力去碾米粉了,又如何做得了热粑团子。从村子到小镇,也许就只有大几百米远的距离,但那是多远的一段路程啊。就像我,一千一百公里的路程,乘一趟飞机才一小时十分钟,坐一趟火车才十六七个小时,自己开车也不到两天时间。为什么回不去,为什么不能与娘和父亲过一个所剩不多的元宵节?无数次我问自己,都无法解释得合乎情理。也许是担心糟糕的车技,也许是发愁经济的困局,其实都不是,是孝道的日渐伤逝,是世俗吞噬了那些久远的记忆。

我已不是我了,下一个元宵节我必须回去,找回我自己,去掉那些积重难返的城市病。我自己去碾米粉,我自己去挖野菜,向娘学做热粑团子,做给娘和父亲吃,然后醉倒在故乡的怀里,听风、看雨、忆久远的乡俗人情!

儿时的元宵节—挥之不去的记忆

文/穰永保

已经有三十多年没有在乡下过元宵节了,城里的元宵节平淡,寡味,不是遇到星期天连假都没有,似乎没有元宵节的存在。

今天是元宵节,我竟然发现心底一隅,完整地保留着儿时乡下闹元宵的画面,挥之不去,异常浓烈。乡下有"月半大于年"的说法,残存在我记忆中的元宵节是那样的热闹,那样的使人向往、那样的让使人流连。

儿时的乡下,每年的元宵节会演一曲戏,那时候的大队进入腊月就开始组建一支小型剧组,十来个人,叫"文艺宣传队",谈不上水平有多高,有的"宣传队员"连基本的乐理知识都不会,舞蹈也缺乏基本功夫,爱好文艺、有文艺热情就行。就这么一个群体,排练个十天半月,在露天搭上一个土台,也能吸引众多的乡亲,演出当天,太阳还没下山,就有人早早地放个凳子在台下,抢占一个理想的位置。不管怎样演的人认真、投入,看的人高兴、开心也就够了。演出完了还要议论一阵子,哪个节目好,哪个演员好,像现在评价一台春节晚会似的。六七十年代,元宵节的文艺演出成了村民的一大期盼,一大看点。

元宵节的又一个项目是精彩的踩高跷、划旱船表演。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表演的人将双脚分别绑在木棍上,化装成各种人物,一人或多人来往逗舞,由唢呐伴奏,表演有趣的动作或故事。高跷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主要表演走唱,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武跷则表演倒立、跳高桌、叠罗汉、劈叉等动作。他们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划旱船,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木架子。在这种船形木架周围,围缀上绘有水纹的棉布裙或是海蓝色的棉布裙。在船的上面,装饰以红绸、纸花,有的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它装饰物,把这只或者十几只船装饰得艳丽不凡。乘船者一般是一个人,有时也有双人、四人甚至七人共同乘用一只船的。所表现的多是姑娘、媳妇,也有扮演其它人物的。旱船表演人数一般有6-7人,一位女演员立于旱船中,称为"船娘子",两人手拿"连响",相当于撑舵人员,还有一人饰演小丑,我们称其为"呼扇婆子",右手拿一把破蒲扇,左手拿一把桨,鼻子被抹上白色的粉,在旱船周围来回扇动蒲扇,从而引发观众的笑声,其余人在边上敲锣打鼓,伴奏乐器有:大锣、小锣、鼓、镲等,旱船便根据节奏的变化进行表演。开场的一阵锣鼓音乐结束后,拿连响的表演者会穿插表演唱,在旁的伴奏人员也会在每一段内容结束后的最后一个唱词附和着伴唱,但锣鼓声仍不停止。划时,表演者中有一名"艄公"划桨引船,在前头带路,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而乘船者在表演中,往往是走快速碎步,这样能使船身保持平稳的状态前进,犹如在水面上漂动的船那样,颇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这些个朴实的表演逗得围观的群众前仰后合、合不拢嘴,引来阵阵掌声、笑声。

据说老家的湾子间好多年没有踩高跷、划旱船了,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看晚会、打麻将,我不知道这是一种进步呢还是……不管怎样过去元宵节的那种喧闹却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挥之不去。

风雅元宵节

文/乔兆军

张潮说:"一年诸节,以上元为盛。"元宵节,是中华民族最富有诗意的节日。人们在元宵节放烟花、舞龙灯、猜灯谜……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风雅趣事。

元宵节又称灯节,自然就少不了灯联。有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王安石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见一大户人家,高挂走马灯,征对招亲。上联是:"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考题正好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要求对上联。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对出,并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见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他便又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金榜题名"和"洞房花烛"两大喜事。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一个,古代少女平时不出闺门,元宵节为青年男女提供了相识相恋的机会。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灯会上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定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的一首《生查子·元夕》,不知感动了多少心怀爱意的年轻人。

有这样一件趣事。元宵佳节,宋徽宗下旨赐给每位观灯游玩的妇女一杯御酒,有位年轻女子饮罢酒后欲将金杯据为己有,被卫士发现,押到徽宗面前。女子急中生智口占一阕《鹧鸪天》应答:"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箫举,不觉鸳鸯失却群。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只恐公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

说自己跟老公一起观灯,老公走丢了,自己又满嘴酒气,回家不好交代,所以偷一只金杯做证据。徽宗听罢不仅没怪罪她,竟赐了她那只金杯。

元宵节是一个喜庆的日子,但也会让人生发哀愁。李清照《永遇乐》词,"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平常的一句对话,却反映出她经历国家和个人巨劫之后,再热闹的元宵节也感受不到欢乐。《红楼梦》中,用大篇幅写了元宵夜荣宁两府为接待元妃的富贵风流,然而元春虽贵为皇妃,却独居深宫,没有自由,一句"不得见人的去处"有一种欲哭不能的痛楚。

岁月悠悠,历朝历代都留下了很多跟元宵有关的风雅故事,将中国的元宵气氛渲染得精美绝伦、淋漓尽致。

难忘的元宵节

文/张联芹

元宵节前夕,我拨通部队首长的电话,告诉他我要去探亲的决定。首长沉默了一下才说你订好日期,我派人去接你。当我再三告诫首长要保密时,首长笑着,说现在的年轻人啊,总是这么浪漫,总想给对方一个惊喜。

其实,在决定这次出行之前,我是经过反复思想斗争的,当家人和朋友得知这个消息后,仍然很诧异,他们不断地劝我放弃这个决定,尤其是母亲。在临行前的几天时间里,母亲不是唠叨就是默默帮我收拾行装。

出行之日在我殷殷期盼和母亲的唠叨声中终于到来了。母亲将我送上车,又叮咛了一番。列车启动的那一刹,母亲隐忍的泪水才奔涌而下。车窗外,母亲的身影渐行渐远,她的牵挂和泪水却留在了风中和我的心里。

车子艰难地行驶在人烟稀少、生存条件极为残酷的阿里大北线上。阿里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青藏高原的高原。它的美是极致的,它的残酷也是极致的。在这个平均海拔高度高于4500米的地方,我看到了更蓝的天,我的心宛如在天堂飞翔,可我的身体却像是行走在地狱里一般:头是晕眩的,胃里翻江倒海,呼吸困难……想想临行前母亲和朋友的劝阻,我的决定是不成熟的,可想想他的温暖、他的爱,我的决定又是那么正确和不容置疑。他阳光般的笑脸洒满我心灵的每一个角落,也将我的身体从地狱拯救到了天堂。

记忆漫过生命的枝头,曾经的甜蜜再次浮现在我的面前。那是他申请去阿里戍边前的一个夜晚,江南难得地飘起了雪花。飘着雪花的江南之夜是美丽而浪漫的,可我的心中却充满了悲伤。我牵着他的手默默地走着,雪花落满我的脸颊,我分不清是雪花的泪水还是我心底的忧伤。空旷的原野上只有我们两个人,我放开他的手,慢慢向前走去。

风吹起我的长发,撩起我单薄的裙裳,我却感受不到丝毫的凉意,因为我的爱人就在我的身边。我时而快速旋转,时而慢慢转身,我飞旋的舞步落在空旷原野的每一个角落,这是我能为我的爱人做的唯一一件事。

他将我紧紧拥在怀里,轻吻我双眸凝结的泪水和忧伤。我们在空旷中紧紧相拥,忘了天、忘了地,也忘了即将的分离……

五天的生死磨难,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当我真正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身体所有的不适都被爱和感动所取代了:首长早已给我安排好了住处,还准备了氧气瓶和生活用品,战友们也围着我嘘寒问暖。这一刻,真情温暖了雪域高原的清冷,我的心中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做元宵喽!和好的面团在我灵巧的手中变成了一朵朵盛开的"凤凰花",美丽和清香充满光阴的每一缕缝隙。这注定是一个温馨而浪漫的元宵节,也是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元宵节。我为自己是一名军嫂而骄傲,也为能拥有他的爱和牵念而自豪!

乡村元宵节

文/陈树庆

春节的味道还意犹未尽,新年的鞭炮硝烟尚未散尽,元宵节便宛如俏丽娉婷的村妇,满面春风地款款走来。

在家乡人眼里,乡村最美不过元宵节,大年是春节的序幕,元宵节才是春节高潮,就像压轴戏放在最后演一样。乡村小镇元宵节虽没有县城阵容庞大,但也别具一格,融合了灿烂而悠久的乡土文化精髓,踩高跷,舞狮子,耍龙灯,划旱船,顶花桥,传递着一种古老而传统佳节的韵味。

在我的记忆中,演出者都是村里爱好文艺的叔叔伯伯婶婶们组成的,每天酒足饭饱之后,踱到村委大院里,边胡吹海聊边舞动起来。表演大都以戏剧化装人物出现,演出的故事情节均源于当地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整个表演既惊险刺激,又诙谐逗趣。于是震耳的锣鼓声,鞭炮声,人们的笑声汇聚在一起,把整个村子渲染得既喜庆又详和。因好的文艺节目还要到镇上去汇演,各村的叔叔伯伯婶婶们都暗地使劲儿,整个村庄都会因为元宵节的即将来临而沸腾。

到了元宵节这一天,大家伙儿倾门阖户,扶老携幼,穿红挂绿,欢天喜地到镇上看演出,里三层外三层围个水泄不通,有镇上组织的,也有来自各村庄的,从清晨一直耍到深夜。踩高跷的踏着高低不平的街道路面,摇晃舞步,动作惊险,围观的人群中不时发出一阵阵惊呼声。舞狮子的从街一头舞到街另一头,活灵活现,锣鼓喧天。尤其是划旱船最有情趣,漂亮的船姑娘坐在船舱,恰似一朵流动的花儿在小镇上飘荡,船儿搁浅了,老艄公用桨撬、肩扛、手抬,动作诙谐夸张、惟妙惟肖,引起阵阵喝彩声。元宵节时就连平时不怎么出门的老头老太太也要在儿孙搀扶下颤微微地出门观看。此时劳碌了一年的乡亲们身体放肆地扭一扭,憋屈了一年的嗓子吼一吼,喊出一年的舒心如意。因元宵节是乡村的狂欢节,于是,嘻闹声、欢笑声、锣鼓声,声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乡村元宵夜晚的交响曲,回旋地飘荡在上空。

元宵节吃元宵,也是乡村一道靓丽风景。乡下各家各户的主妇们都善做饮食,元宵做得最拿手,用家乡的山楂、芝麻、核桃仁、枣泥为主,加上白糖,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吃起来齿颊留香。不知是哪家最先点燃了元宵夜,噼里啪啦地鞭炮声引爆了整个乡村,不绝于耳的炮竹声此起彼伏,飘荡夜空,打破了乡间的宁静,一道道光束银花划破夜色,形成一支震耳欲聋的交响曲。吃罢元宵节的汤圆,小孩子们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吆喝着同伴满街巷里钻出钻进。大人们乘兴走出家门,聚在一起闲聊,或去小镇上看看文艺演出。家家户户门口挂着的红红灯笼摇曳在夜风中忽明忽暗,每一盏灯有每一盏灯的心思,是乡亲们在里面点燃的对这新的一年的盼望与祝福。

年年岁岁过元宵,岁岁年年俗不同。如今,每到元宵佳节,乡村里各家各户门头上悬挂红灯笼的风俗早已湮没无闻。而是夜幕降临,家家户户吃完元宵,打点行囊,辞别家乡,出门打工或准备春耕。元宵节在庄稼人心中渐渐淡化而去,原本村庄元宵节的热闹,只能在梦里久久地回味了。